"校风建设年"活动 | 优秀学徒制案例:双元育人拓新局 专业建设强活力

发布时间:2023-12-27浏览次数:82

问题背景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复杂,社会工作在扶持弱势群体、增进民生福祉和促进城乡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工作一词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时代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更是让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社会工作规模化人才新需求和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如何深入有效开展校社协同育人,切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人才缺口和质量提升需要,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工作教育应推动内部专业体系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双向融合,不仅要促进各教学环节间的一体化,而且应寻求社会支持,多方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发展创设友好生态。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基于学校、社会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学生共赢的发展愿景,通过对工作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析,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校内学习与社会服务融通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通过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机构现场双轴循环实践,旨在解决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校社双主体教学运行机制构建难和运行不畅、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双主体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

 

主要做法

 

(一)设计育人标准

校社共同设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CDIO教学理念,强调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工程基础上的教育,依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作过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管理一体化,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具备基于就业岗位群可提升和可迁移的能力。

图1:21级社工曹悦敏代表实习机构参加第五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路演

(二)明确双元育人责任

社会工作教研室与合作的社会服务机构签订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校社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校社双方共同制定学徒岗位标准。规范岗位名称,确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专项技能要求,明确核心能力、技术等级和技术要点。实施学校与社会组织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明确学徒(学生)的学校学生和社会组织员工(准社工)双重身份,构建双场所工学交替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学校教师和社会组织督导双导师教学,为合作单位培养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2:21级社工单慈婷、王跃跃在乡村调研社会服务需求

(三)实施分段育人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现代学徒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实行“411分段式育人机制,社会组织督导全程参与、全程育人。4是指学生前4个学期(第1-4学期)在学校完成文化课程和主要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以及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本规范的养成;前1是指学生1个学期(第5 学期)在社会组织进行学徒综合实训,采用双导师制,学思践悟社会工作理念和社会组织文化,完成专业技能的培养;后1 是指学生一个学期(第 6 学期)在社会组织进行学徒岗位实习,基本独立操作,实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强化岗位职业能力,成为准员工。

图3:三段式育人机制

(四)共同研发育人体系

现代学徒制教学内容能否贴近社会组织运营与管理实际、满足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需要是决定现代学徒制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工作教研室组织师资团队到社会组织调研学徒岗位需求,学校导师与社会组织督导共同研讨,将专业特点与和社会组织人才需求为结合点,由校社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计划。为满足不同技能等级学徒的需要,丰富社会组织现代学徒制的教学内容,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根据技能等级的不同要求,采取了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对于中级社工师的培养,增加了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教学,从而提升学徒专业技能。

图4:21级社工马文兰、陶雨蝶在实习机构策划开展亲子手工活动

(五)开展专题育人讲座

为满足社会组织需要,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训,社会工作教研室开设“社会工作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行业专家、领军人物、优秀社会工作者能人才传帮带优势,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督导队伍,引导一批社会组织优秀社会工作者担任督导,将自己深耕社会工作多年技能无私地传授给学生。自社会组织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以来,学院邀请社会组织优秀社工和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图5:21级社工瞿昊芸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宣讲活动

实施成效

经过校社双方的共同努力,围绕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和一流专业建设,双方均取得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育人路径清晰

社会工作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体现了学习双身份(学生、学徒)、教学双导师(学校导师、社会组织督导)、能力双核心(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培养双情境(学校、社会组织)的校社协同育人实施路径,实现了工学交替、交互训教、岗位培养、在岗成才。 

图6:21级社工瞿昊芸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宣讲活动

(二)行业高度认可

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受嘉定区残联的委托,合作开发《助残公益服务项目管理与评价导则》已于202211日正式实施,为嘉定区其他政府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提供评估标准,也为上海其他区残联乃至市残联购买社会化助残第三方评估提供了科学评估的框架和结构体系。

图7:21级社工沈佳萌、陈雨洁参加实习机构志愿服务宣传活动

三)学术研究显著
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徐金凤所撰写的论文《政府购买助残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案例实践---以上海嘉定为例》(发表在《残疾人研究》202112月第四期)研究框架和研究路径为开展类似的研究提高了较好的研究经验,具有较好的学术参考价值,文中针对现状的分析和完善举措也为其他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图8:付晓萍老师慰问学生

(四)人才培养明显

全市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真实的工作场景,应用所学的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和技巧,具体地为残疾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并不断反思、整合和内化,稳步提高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组织输送了一批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才。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主要分布在老年服务、青少年服务、助残服务等领域),专业对口率为48.5%

图9:陆飞杰老师参加安亭敬老院重阳节活动

特色创新

(一)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

社会工作教研室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来促进理论课程的建设。比如,将课程进行重新组合,转换为相应的实际社会服务中出现的任务或者课题,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扩展讲授在完成该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注重学徒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通用素质能力的培养,从而通过一体化教学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图10:徐金凤老师看望学生并举行座谈会

二)课程与证书有效融通

在社会工作专题讲座上,社会组织督导面向学生传授行业认知、岗位需求、个人职业规划等知识,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时,社会组织督导把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和社区治理中级证书知识,拆解梳理后,通过课证融通的形式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强实训练习,巩固实践技能。

图11:孙鸿平老师与福寿康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三)职业精神与专业精神有效培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强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通用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社双方共同确定学徒(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突出专业技能教学特色,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行业认知、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职场适应力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加持,这是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的有力佐证。

图12:召开实习基地建设研讨会

(供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徐金凤)


XML 地图